《儒家文化研究》第一辑简介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08-03-03

近年来,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全球化潮流,如何既因应这一潮流而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同时又保持一个具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伟大民族的根源性而不被暂居强势的西方文明所同化,进而以本有文化的自觉,促进民族认同、伦理共识与健康的现代化,增进在国际竞争中的软实力,业已成为我国社会各阶层有识之士的共同关切。因此,从“五四”以至“文革”被日益边缘化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发生于华夏文明的孕育期、提升于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自西汉以迄清末一直作为主流价值体系因而与民族心理具有深刻同构关系的儒家文化,逐渐成为学术思想领域乃至公共话语空间所共同关注的思想资源。

为适应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国家持续、深入地推进社会各领域、各层面的改革;这一改革导致国民在经济利益、社会地位以及价值观念诸方面的异动以及社会关系的变化;这种异动和变化又引发人们对安身立命的归宿和终极托付的常道的追求。虽然人们的精神追求呈现出多向性,但对本有传统的亲和,特别是对“日用而不知”的儒家传统的回归,却是最为普遍的指向。深具草根性的儒家传统在民间生活乃至社会心理中仍然具有生命力。

基于儒家传统对于我们国家、民族和人民所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我们认为,在前贤时彦的学术耕耘和思想推扩基础上,专门拓出一方言论空间,比较集中地全面深入探讨儒家学术、思想和文化诸问题,遵循因革损益之义,采取古今中西比较之法,扬弃儒家传统中不合时宜的成分,而弘扬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将一个经过创造性转化的儒家传统呈献给当代中国和世界,乃是十分必要的工作。因此,我们决定编纂出版《儒家文化研究》辑刊。

本辑刊以根源性与多元性、学术性与思想性、理论性与现实性、厚重感与前沿性作为编纂宗旨。众所周知,儒家传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主流。尽管儒家传统本身是一个高度复杂、发展变化的巨大体系,但其中以仁为核心的包容性人文主义精神,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本根正源。阐扬这一本根正源,正是本辑刊的首要宗旨。因此,本辑刊将以有关儒学史前史、原始儒学、汉唐儒学、宋明儒学、现当代新儒学、儒家人物思想、儒家经典、儒家哲学、儒家伦理学、儒家社会政治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论著作为主要内容。但是,强调根源性并不意味着对于与儒家传统相关的其他思想体系或文化传统的轻忽,勿宁说,有关儒学与诸子学、儒学与玄学、儒学与道教、儒学与佛教、儒学与回教、儒学与各兄弟民族宗教文化乃至儒学与西学、儒学与现代西方人文社会学说的研究论著,同样是本辑刊所特别重视和需要的,因为正是基于这种多元研究,儒家传统的长短优劣才得以凸显,从而其创造性转化也才可能进行。

当然,无论是着重于根源性或多元性,都应该以扎实厚重的学术性作为基础。本辑刊将以资料占有的全面性、出处的准确性、理解的深刻性等学术规范性的要求作为编纂工作的准绳,据以对论著进行选汰,杜绝投机取巧、凌空蹈虚之作。不过,在保证学术性的前提下,能够进一步以新的视域,从经典诠释而创发新论,则尤被本辑刊视为难得之佳构。

本辑刊以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作为主编单位,中心主任郭齐勇教授任主编,邀请海内外20位学术名家作为顾问,聘任37位专家学者组成编委会。每辑拟以一个专题组稿,俾相关论著得以集中面世。

最近面世的本辑刊第一辑,为武汉大学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与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等单位于2006年6月合作举办的“新出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部分会议论文的结集,收入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日本、加拿大、比利时、俄罗斯等国学者关于新出楚简的天人观、宇宙观、宗教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及其学派归属等方面的研究论文21篇,是近年来新出楚简思想研究的力作;附录新出楚简思想研究论著要目,比较全面地展示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郭齐勇主编,胡治洪副主编:《儒家文化研究》第一辑(新出楚简研究专号),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6月。】

(胡治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