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何怀宏教授来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开展学术讲座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4-11-09
本网讯(通讯员 陈子衿)10月28日,郑州大学哲学院首席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老师在振华楼B214会议室举办了题为“正义、人性与道德:一份对康德的个人认识史”的讲座。伦理学与政治哲学教研室主任陈江进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何怀宏老师将哲学看做是一种传承与接续性的事业:哲学学者除了创造自身的论说之外,更多的是通过研习哲学史或各种专门史、寻找合适的问题和资源进行学术上的推进。然而,前人的学术思想浩如烟海,我们的传承与接续必须有所取舍。而在此之中,对于何怀宏老师的伦理学研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莫过于康德。因此,何怀宏老师回顾了他对康德的个人认识史,以供自我反思与研究者分析批评。何怀宏老师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康德对他的影响:
第一,关于“正义”。何怀宏老师第一次研究康德是在他的博士论文《契约伦理与社会正义——罗尔斯正义论中的历史与理性》中。在这篇文章中,何怀宏老师对于正义原则哲学根据的探讨指向了康德。何怀宏老师尝试用康德的三个绝对命令来考察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的基本正义原则:生存、自由和平等,并经由康德确立他的政治哲学乃至整个伦理学的基本立场。
第二,关于“道德”。在80年代的西学训练和翻译之后,何怀宏老师在90年代初的两年主要是阅读中国古籍,并在1992年至1993年写作了《良心论》。《良心论》是何怀宏老师适应社会转型、构建中国特色的伦理学体系的尝试。在《良心论》中,何怀宏老师主要依据的是中国的思想资源,但康德的思想在面向社会转化的关键观念转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何怀宏老师指出,中国传统的主流儒家伦理学适应于传统的等级社会,是一种以做人、以高尚生活为中心的伦理学。但这种“希圣希贤”的伦理学已然不适用于现代平等社会。传统伦理必须普遍化,平等地要求所有人。在此,康德的“普遍立法”原则启发了何怀宏老师的“普遍主义底线伦理”: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相互作为主体,同时也相互作为对象的世界。我们互相协作,也互相反对,因此需要找出一种可以和平共处的规则。普遍主义的底线伦理不仅要把“利益的自我主义”排除在道德义务之外,也要排除作为自我的、特殊的、第一人称的道德高标。此外,何怀宏老师还指出了康德思想中的一些不足。何怀宏老师认为,在道德情感方面,除了对道德义务的敬重之情之外,一些其他的道德情感同样可以支持义务。因此,与康德不同,何怀宏老师持有一种“温和的义务论”立场。
第三,关于社会政治、基本伦理以及宗教等问题上对于康德思想的延续。何怀宏老师回顾了他的《康德论改革与服从》、《道德·上帝与人》、《全球伦理的可能依据》以及《现代伦理学:在康德与卢梭之间》等作品。这些作品从不同方面表达了何怀宏老师对于康德思想以及一些现代问题的认识与批评。
综上,何怀宏老师将他从康德那里的获益总结为三点:第一,何怀宏老师从康德(以及罗尔斯、诺齐克等思想家)转向了实质性的正义问题,从政治哲学进入了道德哲学,从非理性主义转向了理性主义。尤其是借助康德的三个绝对命令对生存、自由、平等三个正义原则的论证,何怀宏老师确立了他的正义思想的理念与次序;第二,何怀宏老师借助康德形成了他在伦理学中的基本立场,即一种温和的义务论。而更重要的是,何怀宏老师在理论上初步完成了一种中国传统伦理学向现代伦理学形态的转型,确立了一种普遍主义的底线伦理学;第三,何怀宏老师通过康德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的有限性”,或者说“认识一个追求无限的有限存在”。人在认知方面、理性方面都有局限,但在道德法则方面没有局限,这是人的一种独立的、伟大的道德禀赋。
但何怀宏老师也指出了康德思想中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康德所勾画的四种义务并不是完全周全、准确的。
何怀宏老师在2004年后的近二十年里没有对康德进行实质性的研究。但近年对于人性问题的关注,使得何怀宏老师重新回到康德的文本。何怀宏老师肯定了康德对于人类有限性的承认与超越性的追求。何怀宏老师将“人”或“人性”理解为一种“中间向上的存在”,即与神灵相比具有不完善性,但与动物相比,有在能力上与道德上向上的追求。但何怀宏老师也反对康德将“善良意志”确立为道德评价中的核心概念。何怀宏老师认为,“善良意志”在具体的道德实践(包括道德选择与道德评价)中,是极难把握的。因此,我们最需要强调的是行为的“合乎义务”而非动机的“出自义务”。换言之,道德评价依然要以行为(而非动机)为中心。
何怀宏老师认为,如果不是要成为康德专家,我们对于康德哲学的把握就不必拘泥于晦涩而繁多的概念,而应在整体层面领会其精神意绪。何怀宏老师指出,康德的道德哲学既有合一于善良意志的倾向,又通过物自身与现象的划分打破这一合一倾向;既有不可知论的要素,又有可知论的倾向;既有中道性、综合性的特征,又在某些方面极其彻底;既轻视内容而常被批评为“形式主义”,其“形式”又具有许多内容。一言以概之,康德思想对今天最重要的启示在于,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社会,什么环境中,我们都应将精神和道德放在第一位,把尊重普遍法则放在第一位,把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提高人的自控能力放在第一位。康德思想可以用来放在今天已经很不平衡的天平上,向精神与道德的一端投下一颗重的砝码。
最后,何怀宏老师总结到,虽然康德对其哲学体系的建构基本是完善的,但后来者也正在不断开辟新的方向、开发新的方法,不断推进前沿问题。虽然作为个人,我们很难企及康德的思想创造力。但我们唯一可能胜过康德的地方在于我们拥有更多经验。我们在近三百年后,能看到康德的哲学及他所希望的世界是否如其所愿——一个是对哲学和形而上学本身的期望,一个是对人类政治和历史发展的期望。
在报告环节之后,何怀宏老师还与在场的师生就道德教育、道德哲学研究前沿、我们研习哲学史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