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李达实验班”55周年纪念--北京大聚会隆重举行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7-09-04
夏末秋初,北京香山饭店迎来了一次不寻常的集会——“李达实验班55周年纪念”北京大聚会。参加集会的人员上至94岁的耄耋老人,下至不满十岁的无瑕少年。集会从8月17日至21日,先在西国贸大酒店举行以“李达实验班55周年庆 相约三生三世 我们正青春”为主题的联谊会,接着在香山饭店举行大聚会、纪念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活动,还有《永远的航灯——李达实验班55周年纪念》大型纪录片摄制组的全程跟拍,所有这些活动都告诉人们:来自老师同学二十多个家庭的祖孙三代二百之众的聚首,是要缅怀我们敬爱的李达校长,传承哲学人生的崇高境界和拳拳之心。
在这快乐相聚的时刻,我们脑海里始终闪烁着一个光辉的形象,这就是我们敬爱的李达校长。李达校长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是一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正是这位我党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伟人,以他深邃的思想和战略眼光,在1962年高考成绩优良和政治思想好的中南五省考生中挑选了30名莘莘学子,亲手创办了“李达实验班”。他两次亲临我们班给予谆谆教导,并以他晚年多病之躯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唯物辩证法大纲》作为我们的教材,委派他的助手陶德麟老师等为我班授课和担任班主任、辅导员。可以说,“李达实验班的学生”是罩在我们身上一辈子的光环,李达校长的理论和人格是我们受用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曾经为这个班授课一学年的陶德麟老师欣然为集会题诗“贺李达实验班创立五十五周年”: 聚首珞珈忆昔年 鹤师垂范育英贤 而今才俊皆华发 犹继高风再着鞭
纪念会上,与会人员全体起立,为敬爱的李达校长和已故余志宏等老师和同学默哀。随后,沧南、雍涛、黄德华、曹仁杰等老师和同学深情回忆了李达校长。李达校长一生坎坷,为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他始终以信仰为支撑,以生命相搏斗。我们敬仰李达校长,感恩李达校长,不仅是因为校长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树,更因为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志和决心。我们离开母校后,不少同学从事和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他们在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有的同学还自立一说,硕果累累,成为相关研究的专家,有的还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授予人民教师奖章。也有一些同学既没有从事哲学教学工作,也没有从事哲学科研工作,而是走进机关当了公务员。但是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服务人民这个政治立身之本,纷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以坚定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及自己的智慧和人品获得群众和组织的认可,在单位上经常被评为各种先进和模范。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学习哲学提高了我们的理论思维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恩格斯所说,理论思维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哲学被称为“爱智之学”是再准确不过的了。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始终注意运用我们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贯穿着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努力践行马克思主义哲学。
人生七十古来稀。参加集会的老师和同学都是年过七十的人。至今还有同学在研究学术,笔耕不止;有的退而不休,热心于志愿者和关心下一代的事业;更多的在含饴弄孙,享受晚年生活的乐趣。毕业以后五十年,这个班同学先后聚会十二次,而这一次的规模空前,生动体现了“李达实验班”极大的凝聚力和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不管五十年来经历了多少风雨,不管今后还会发生什么,大家都没有忘记“李达实验班”的初心。大家纷纷表示,我们要用不同的形式,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为“李达实验班”增光添彩。刘庆林同学不禁题七律诗一首:魂迁梦绕五十年,把盏相呼九重天。鸿飞汉上多俊彦,酒映霜花少衰颜。若无慧眼开生面, 岂有京城汇众贤。莫道桑榆日已晚, 夕阳箫鼓月儿圆。
参加集会的更多的是我们的二代三代。我们高兴地看到,他们中有的已成为演艺界的明星,有的成长为政界军界单位的骨干,有的在创业路上已经小有成就。通过在这次集会,他们相识相知,建立了联谊的渠道,立下了传承哲学人生的志向。他们进一步明白,比如读书,在读一些对升学考试,对本职工作有用之书的同时,还应多读点眼前好似无用却有关人生信念和智慧启迪的书,象哲学,文学等。人要生存,必然要学谋生的技能和手段,就得读“有用之书”,这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但如果读书只关注物质的获取,而忽略精神的需求,就可能被名利所牵引控制,变成一个精神空虚、了无情趣的人。他们纷纷表示要向父辈和祖辈那样,更多地关心国事天下事,更多地同情人间的现实苦难,遇事更多地进行理论思考,争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更大的贡献。(刘炳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