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学术人生 德艺双馨------金沙集团1862cc成色老党员朱传棨教授创先争优先进事迹之三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1-03-02
朱传?教授早年参加革命,后从事高等教育工作。朱教授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著名专家,在《湖北社会科学界名人》第1卷(1993年版)和《中国哲学年鉴》(1989年)上分别作过简介。至今他还担任着“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顾问和“中国墨子学会”顾问,并按时参加两会组织的学术研讨活动。
朱教授在50年的教学生涯中,始终坚持科学研究为教学服务的理念,坚持理论研究要结合实际的方法论原则。他一生淡泊明志,热诚为师生服务,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倾心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离休后又投入墨家思想研究。真实地表现了朱教授终身与哲学为伴,传统与现代相承,古代与当代相兼,著述良多。
他撰著、主编或参加执笔的著作有十余部。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学习提要》(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比较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获武汉大学第八届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来源研究论丛》、《马克思主义研究》、《德国哲学》、《江汉论坛》、《武汉大学学报》、《学术界》等杂志和《光明日报》理论版发表论文60来篇。在“七五”期间,他主持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教委博士点科研项目。
朱教授离休后,从1996年以来,他在《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南京政治学院学报》、《华中理工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理论视野》等杂志和《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墨子思想研究》系列论文获湖北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纪念恩格斯逝世110周年》的学术论文获湖北省委宣传部优秀社科论文二等奖,正式出版了《面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并与他人合作编写《百部名著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当代哲学前沿问题专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1998年以来,受任继愈先生之咐,进行了墨家思想研究,撰写了近20篇文章,并参加编写《墨子大全》(百卷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工作,为掀起墨子思想研究做出了贡献。1998年还承担了教育部下达的接受指导日本秋田大学访问学者来武汉大学研修的任务。
朱教授在学术研究中既坚持基本理论,又开拓求新。1981年初,朱教授依据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有关论述,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问题的片面性问题,撰文提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物史观的直接理论来源”的论点,为《中国哲学年鉴》(1982年卷)摘录载入。朱教授和王荫庭教授合写的《略论普列汉诺夫关于唯物史观形成的研究》一文,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上,受到与会学者的高度重视和评价,并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约去刊用。1985年朱教授研究的重点转向“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比较研究”之后,曾用近两年的时间查阅了苏联学者20年间关于恩格斯研究的著作近40部,写成了《苏联哲学界近20年对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评述》一文,在《哲学研究》(1987年第2期)上发表后,受到海内外同行学者的高度好评,当时苏联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学者认为,论文“概括的准确分析的细致”。1989年在《德国哲学》(第6辑)杂志上发表的《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人学观的形成》一文,因其中论及对列宁有观论断作了不同于传统阐释的论述,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和肯定。
朱教授一贯反对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1983年以来,在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内容中的简单化、教条化、片面化的讨论中,他针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多元论”的观点,和企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消融于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哲学之中的思想倾向,发表了《改革的哲学和哲学的改革》等文章,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就是批判的、改革的哲学,并明确提出:“在当前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改革中,必须坚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总结和概括社会主义实践、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情况、新成就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他还在全国学术研讨会上多次批判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对立论”的错误观点。发表在《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2002第1期)上的《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异同论纲》,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时,在篇页顶端标为“特别推荐”,以示文章重要。
朱教授一贯治学严谨,奖掖后学的学风,感动着授业的学子。正如陶德麟教授在《当代哲学前沿问题专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一书“序”中所说:“我还要提到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经典著作的教学研究四十余年的朱传?教授,他不仅自始至终以极大的热情参加讨论,以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经验影响着讨论的水平,而且在组织稿件、终改稿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事业的高度热忱,对后学殷切期望,使大家十分感动,深受教育。他多次谦逊地表示不愿在本书上署名,……。”总之,从以上我们对朱教授的学术人生的概述中,深刻地表明:朱教授是学品和人品高度一致的学人,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高朝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