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曲晓艳:面对焦虑,要么战斗,要么逃跑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1-05-05
2021年4月17日,第65期微天堂真人图书馆在学术报告厅举办。活动以“他们是让你在武大安心的人”为主题,邀请到《心理学与生活》课程主讲曲晓艳老师、《性与健康》课程主讲朱俊勇老师、《疫苗与健康》课程主讲刘万红老师作为真人图书,为百名读者解开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惑,引导广大学子关注健康,关爱自己。
曲晓艳,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心理学系副系主任,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日本东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博士后,新西兰梅西大学访问学者。武汉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国家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教授课程有《心理咨询导论》、《亲密关系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核心通识课)、《爱的艺术》(通识课)等。
期末考试准备充分吗?
升学、就业能收到满意的offer吗?
在朋友眼中我足够好吗?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感到焦虑如影随形。金沙集团1862cc成色心理学系曲晓艳老师,为我们解析焦虑的成因,并分析其应对举措,带领我们走近焦虑、远离焦虑。
一、焦虑成因:从遗传到家教方式
人生来就会焦虑吗?
答案是肯定的。曲晓艳老师告诉我们,在进化心理学的视角上,焦虑具有适应性意义。我们的生存环境中存在很多威胁,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焦虑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危机正在降临,为了保存自我,要么准备战斗,要么选择逃跑。
每个人生来都会焦虑,但并不代表每个人的焦虑程度相同。比如手机铃声响起,有的孩子会开心,有的孩子会惊恐,后者可能焦虑倾向更为严重。如果我们经常遇到应激性事件,就好像呆在细菌病毒较多的环境中更容易生病一样,难免会更为焦虑,久而久之甚至可能会演变为一种持久性的焦虑。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焦虑水平及应对方式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父母对孩子是专制型的养育方式,那么孩子往往更容易感到焦虑。
焦虑是一种心理现象,但与我们的生理反应非常相似,它可能会唤起心理层面上的免疫风暴。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被病毒唤起,适度的唤起会帮人体清除病毒,但过度唤起就会出现免疫风暴,导致自身出现问题;焦虑也是一样,适度的焦虑可以帮助个体适应环境,但过度的焦虑会让个体时刻处于不必要的警戒状态,严重的话还会出现强迫症、抑郁症等情况。
二、焦虑出没:危险信号与判断标准
焦虑出没会有哪些信号呢?过度的逃避倾向,反复确认“如果…怎么办”的问题,过度关注别人是否因自己而心烦,“完美主义”,出现头痛、胃疼、恶心等生理性症状,睡眠紊乱,担心几小时甚至几周后的事情……这些都是焦虑的表现。比如,很多学生对自己要求非常高,永远担心不够好,觉得不管怎样努力都不能实现目标。再比如,明明事情非常遥远,但现在就非常担心,这就是预期性焦虑。
焦虑分为正常焦虑与神经症焦虑两种。每个人在生活中难免会有担忧,这通常属于正常焦虑;但如果担忧的事情和现实明显不符,远远超过了承受的限度,就是神经症焦虑。在正常交流的情况下,我们在获取了足够的信息之后会镇定下来;但如果反复确认仍不满意,永远处于担心的状态,可能就是神经症焦虑。正常的焦虑可以催化出积极的变化,而神经症焦虑会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
三、焦虑应对:认识自我与接纳自我
曲晓艳老师针对不同的焦虑类型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如果出现正常焦虑,需要及时进行自我调解;如果出现神经症焦虑,也不必感到惧怕、产生羞耻感,只要及时寻求帮助,接受正规的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就可以摆脱神经症性焦虑的困扰,回归正常生活状态。
曲老师通过图片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大脑的信息加工方式。非焦虑的大脑可以区分危险信息和安全信息,而焦虑的大脑判定所有信息都不安全。经常焦虑的人往往习惯于去做灾难性和绝对化的设想,认为事情要么是绝对成功,要么是一败涂地。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思维方式,明白很多事情不是非此即彼。
从成因上看,焦虑往往来源于未知,来源于不确定。无论在校园还是日后走入社会,未知与不确定都在所难免。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焦虑,从而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呢?一件事情,我们越是去了解,越是直接面对,恐惧与担忧就可能越少,焦虑也就随之减少。反之,如果我们固守否认和逃避的心态,它将是一座永远没有办法翻越的山,任何时候都会引发焦虑。
走近焦虑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而远离焦虑更需要接纳自我,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而不是只盯着自己的缺点和不完美。“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
案例分析
假如你的好朋友确诊了抑郁症,作为朋友,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怎样的行为可以帮助他更快地摆脱抑郁?
读者1:
我是研三的学生,我自己确诊抑郁症并且正在服药。我觉得如果身边朋友确诊抑郁症,把他当作正常人来对待就好。也许我们不能帮助朋友摆脱抑郁,但可以时刻关注朋友的状态,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的。我在抑郁症比较严重的时期不想出门,这个时候朋友拉着我去散步、打球,多多少少都会帮助到我。
读者2:
我自己也确诊了抑郁症,去年十二月份的时候痊愈了,现在处于恢复期。我觉得如果想要帮助朋友的话,首先是日常生活中不伤害他,尽量不引发他的抑郁情绪。如果从抑郁症的原因来分析,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我在哲学院周玄毅老师的微博上读到过,你知道一切没有意义,所以你才要创造一些意义;你知道你创造意义也没有意义,所以你创造的意义才是专属于你的意义。另外,抑郁也可能是因为生活中遭遇了打击。我觉得可以做的就是帮助朋友正视缺憾,正是因为生命中有了裂缝,阳光才能照进来。
读者3:
我是19级心理系的同学,我有确诊抑郁症的朋友,她对我产生了很强的依赖,这种依赖给我很大的压力,可能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于是我就转变了角度,我想我能做的是给朋友一种信任感,让她知道我一直在她的身边,她在我身边是安全的。我想,在帮助朋友之前,还是要对自己的能力有一定的评估。
三位同学为大家分享了自己或是身边朋友对抗抑郁症的经历。现在大家可能会发现,大学校园中抑郁症案例好像越来越多了。
我们发现大学生中很多抑郁症都是输入性的,也就是说在进入大学之前,在中学甚至小学阶段,就已经有了抑郁症状。刚才有同学说感觉人生没有意义,这种虚无感很大程度上与我们接受的教育有关。从小到大我们忽略了身边所有的美、所有的好、所有的爱,唯一的目标就是考上好大学。很多同学进入大学后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好像我的人生目标已经达成,今后不需要再去追求什么了,人生可以结束了。
我们的家庭教育有一种倾向性,我们知道自己孩子是好的,但从不夸奖孩子的好,只是不断地批评孩子的不好,希望孩子更完美。所以我们现在创造出很多完美主义的孩子。之前我接诊过一个很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她告诉我,她考了九十九分也不会快乐,只会想为什么没有考一百分。考了一百分,快乐也不会持续很久,因为不知道后面要怎么办。
我们对抑郁症有更深入的了解,才有可能有效帮助到身边的人。
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我们首先要知道,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抑郁症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帮助自己的朋友治愈抑郁症,抑郁症是需要专业人员治疗的。
那么,作为朋友,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一般来说,在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抑郁症是可以得到缓解和治愈的。如果朋友在服药,可以监督他、督促他。我们学校有心理咨询中心,可以鼓励朋友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当然,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在抑郁症非常严重的时候,人可能会自杀。生命只有一次,你救他的机会也只有一次,如果你足够敏感,察觉到了异常情况,就可能拉住他,给他一次再生的机会。
如果朋友的抑郁症状没有那么严重,只是在一段时间里面处于抑郁情绪,你可以给与朋友高质量的倾听,听他去谈内心的想法,不随意评价他,也就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倾听的同时给与朋友的是陪伴和爱。
在我看来,对抗抑郁症最核心的就是爱:爱自己、爱别人。只有爱才可能让人的心灵回归到大千世界,无论这个世界是有很多的幸福还是很多的苦难,他都有勇气和能力去承受。如此,每个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书籍推荐
作者:[美]罗兰·米勒
译者:王伟平 译
索书号:C912.6/B5554
读者:我本科学心理学专业,是曲老师的学生,研究生读法学专业。通过心理学专业的学习,我获得了很多启发。曲老师在我们本科的时候教过爱情心理学,我想请曲老师跟大家分享一下《亲密关系》这本书。我发现身边很多朋友对亲密行为如何建立、如何维系都存在疑惑。
曲晓艳老师:如果有同学对亲密关系感兴趣,推荐大家去看《亲密关系》这本书。这本书非常系统地介绍了我们所关心的一些话题。我下学期要开一门通识课《爱的艺术》,如果大家希望对亲密关系的建立有更进一步了解,也欢迎到我的课堂上来,无论选不选课,我们都可以一起探讨。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图书馆公众号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