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实践育人系列之“美学原理”课程教改试验项目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1-04-08
为落实《武汉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及《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精神,充分发挥金沙集团1862cc成色课程育人作用,美学教研室积极推动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创新,并结合本科生社会实践计划,策划组织了首届“美学原理课程教改试验项目”。本次教改试验项目旨在探索课堂内的理论学习与课堂外的实践训练的综合育人模式,通过直面艺术作品、创造直接的审美体验,培养并增进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与审美意识。同时,本次实践活动也力求丰富本科生的学术交流经历,结合北京所特有的丰富文化与历史遗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实践活动是2021年4月1日至4月5日在北京开展的访学活动,由美学教研室欧阳霄特聘副研究员带队,美学硕士研究生邓义融担任副领队,2018级哲学方向的16名本科生参加。
在为期5天的活动中,实践团队先后参观了圆明园、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798艺术区、天安门广场等地,并应邀访问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活动期间,同学们不仅亲身领略了艺术之美,还获得了与北大、清华的多位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学习的机会。
4月1日下午,在欧阳霄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抵达北京,来到本次实践行程的第一站——圆明园。同学们在万园之园的遗址之上徜徉,一方面领略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湛技艺,另一方面也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
次日,团队应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邀请访问了北京大学,先后瞻仰了冯友兰先生故居、李大钊先生纪念碑、蔡元培先生纪念碑,并参观了北京大学艺术系、哲学系旧址等。同时,受北京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张一南老师的邀请,团队在风光绮丽的北大鸣鹤园水榭中召开了座谈会。张一南老师亲切地与同学们交流了文艺研究的心得与经验,尤其是就中国古典诗学的特征、文学作品的民族性问题、文艺欣赏中的雅俗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交谈,讨论气氛和谐热烈,师生们受益匪浅。
4月2日下午,团队应邀访问了清华大学,参观了清华大礼堂等历史建筑,体会到了中西建筑的融合之美。访问期间,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肖鹰老师及美学博士郑启林学长接待了武大访问团,并与来访师生进行了座谈。从美学中技艺与理论的关系,到《红楼梦》中的生命气象,再到雅俗文化的矛盾,肖鹰老师悉心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疑问,引导大家更深入地思考美学问题。
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中,团队访问了北京重要的艺术中心与博物馆。在798艺术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Matteo Ravasio助理教授作为特邀专家参与活动。受主办方邀请,团队参观了全球首个加密艺术展“虚拟生境·Virtual Niche”,体察艺术家在当代语境下是如何基于NFT概念,运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创作的。此外,同学们与Ravasio老师就当代艺术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涉及了艺术哲学的独特性、音乐哲学的研究现状、丹托艺术终结论的评价等方面。通过与Ravasio老师的交流,同学们既拓展了自身学习研究的视野,也锻炼了运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的中国综合性博物家里馆。步入紫禁城,同学们观赏到了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感悟了时代的兴衰更替和历史的经验教训。在珍宝馆中,做工精美的工艺品陈列橱中,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在参观国家博物馆的过程中,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副教授李溪老师与实践团同行,与同学们分享了她在美学与艺术研究方面的心得与经验。期间,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解读“古代中国馆”中收藏的国宝级文物蕴含的文化渊源,其中主要涉及了古老的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等历史知识。团队还与李溪老师一同品鉴“中国古代书画展”中的名家字画,同学们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史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此外,团队还参观了玉器展、乐器展等多个展览,为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与艺术遗产深深折服。
历史悠久的亭台楼阁和书画珍宝与采用加密技术的当代艺术隔空辉映,同学们在千变万化的艺术杰作中,获得了截然不同的审美与艺术欣赏体验。
实践的最后一日,一行人来到天安门广场。站在庄严的天安门城楼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同学们油然而生一股肃穆之情。先辈的牺牲奉献换来了我国如今的繁荣富强,青年大学生也当努力成为国之栋梁,为我国现代化事业、为人类命运奋斗终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次北京实践活动中,同学们不但开阔了眼界,领略了古今中西艺术之美,体会到学术思想交流之趣,更在丰富的审美与艺术体验中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强化了为祖国发展与民族复兴奋斗终身的历史使命感!
同学心语:
段晓娆--国家博物馆
我们在参观国家博物馆的行程中,有幸邀请到了北京大学的李溪教授。她带领大家共同漫步在中华民族文化与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
走进“古代中国陈列”展厅,从北京人背鹿塑像和各类石器、骨器,到后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铜器皿,再到唐宋瓷器,我们仿佛越过千百年的岁月,沿着历史的印痕,重新探访古物背后的记忆,了解古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发展状况。在参观过程中,两位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各类文物的特点和背景知识,让同学们更清晰地感受了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绵延不绝,以及各族人民共同缔造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
在妙合神形——明清肖像画展厅,我们与五十余件在博物馆库房沉睡多年的精美画卷相遇。同学们缓缓走过一幅幅精美的画作,在老师低声的讲评中,透过面前的纸卷,感受“帝王·皇族”的威严气势、“雅集·行乐”的情致笔墨、“名臣·名士·闺秀”的精气神韵,还有“学者像传”的沉稳之态,了解明清时期肖像画的发展和演变历程,体味悠远的历史记忆与深厚的人文气息。
古物身后是千年历史,历史影下是百转人生。我们穿行在展品之间,虚抚过的一层玻璃,隔开的是古今光阴,融合的是流淌于血脉中的华夏情谊。
王诗语--清华
实践行程第二天的下午,我们参观了清华校内标志性的建筑和地点,例如水木清华、荷塘等。此外,我们还了解了清华大学校园内如大礼堂等主要的建筑及其相关建筑背景。值得一提的是,与坐落在珞珈山上的武汉大学多利用葱郁的树木展现自然生长力的景观设计不同,清华的校园让人体会到了设计者在布局时将古代园林的艺术美和现代建筑的融合的巧思。临行前的武大校园已经满目葱郁,而北方校园却更多的是虬枝盘曲。这种南北方建筑和植被布景的区别十分有趣。
清华之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带领我们在校内与清华大学哲学系肖鹰教授进行座谈。由于自小爱读《红楼梦》,也了解到肖教授在此方面颇有建树,于是我向教授提出了:“如何在红学中进行具体的美学研究?”的问题。对此,肖鹰教授首先介绍了《红楼梦》中存在的一些美学研究角度,如清代习俗,宗教,饮食习惯,建筑等等,同时,肖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向同学们讲述了《红楼梦》人物命运与性格设定中的美学意蕴。其中肖鹰教授用“道家生命感”一词来概括了贾宝玉这一形象特色,他通过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形象和其有关具体情节的对比,论述了《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与情节对庄子人与万物之道的哲学体现。此外,也有同学就当今社会雅俗共赏现象的争议与肖鹰教授进行交流,肖鹰教授从雅艺术与俗文化角度入手,阐述在现当代社会雅俗文化的关系,并向同学们介绍了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
张茜--圆明园
圆明园遗址公园是我们北京美学实践的第一站,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大家之前对于圆明园的了解大多来自于书本、纪录片,而亲身体验却给我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感觉。圆明园所独具的东方园林魅力及其历史是我们大多所熟知,但尚未真实领略其风采。领队欧阳霄老师十分博学,所到之处,欧阳老师都能讲到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艺术价值内涵。当我们的队伍站在含经堂遗址之上的时候,师生们有片刻的静默。目光所及之处,只剩被焚烧后留下的地基。但仅从这留下的地基,我们就已经能够品味到其规格之宏伟、设计之精巧、构思之繁复。站在这地基上,想象复原后建筑的壮观景象,一刹那对于奢华的皇家园林的赞叹、惨痛历史带来的悲壮感等复杂的情感将大家包围。在这样氛围下,大家再讨论起那段民族历史,心中的体验又有许多不同。除此之外,我们还参观了海晏堂、大水法等遗迹,看到曾在课本封面上的建筑出现在眼前,大家都很兴奋。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只是这些倾颓的建筑,更是他们身上的伤痕、伤痕背后的故事。再反思我们眼下的生活,翻涌的爱国情怀在大家心中澎湃。游于园中,大家强烈得感受到,与历史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
荒凉遗址之上,已有生绿小草昂迎。我们这代的青年人,作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栋梁也在向阳成长。
孟欣--故宫
4月4日上午,我们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故宫博物院——了解中国建筑美学、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窗口。
在欧阳霄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以故宫中轴线为主线游览。穿过金水桥,我们依次参观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感受到了三大殿所蕴含的道家思想与庄严气势。在午门内,一位小讲解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为我们讲述了一些午门布局的讲究和规矩。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沉浸于紫禁城的宏伟壮观,仔细品味着皇家建筑的气势恢宏、雕梁画栋,更对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深表赞叹。参观完主殿后,我们来到了御花园,园内奇石罗布,佳木葱茏,亭台楼阁,相较于主殿的威严庄重,这里则静谧闲适,别有洞天。随后,我们来到了珍宝馆,展馆的布置基本沿袭了原有的布局,“原汁原味”的展示了大量的清代宫廷珍宝,如,腊梅花树盆景、水晶天鸡尊、金云龙纹提炉等,珍宝的精妙巧思无不展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初春的北京,碧空如洗,蓝天下,朱墙黄瓦分外耀眼,我们流连于宫墙之间,思绪却已然飘荡在故宫的百年历史之中。
稿件来源:“美学原理”课程教改试验项目实践团全体成员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